遵义市第一中学地处遵义市红花岗区桃溪河畔,是一所建校80多年的高级中学,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学校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等工作,不断创新形式巩固和提升育人实效,让红色基因在学校“活”起来、“亮”起来,让红色血脉在学校“热”起来、“传”下去,努力把学校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高地,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立根铸魂。
“1937年9月,竺可桢校长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历时两年半,途经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2月抵达遵义,因此浙大西迁也被称为‘文军的长征’,这里墙上的图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办学概况......”3月14日,在遵义市第一中学“红色展厅”内,高二(15)班学生、红色宣讲员梁武博声情并茂地为高一年级同学们讲述着浙大西迁和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据了解,遵义市第一中学从2021年开始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和培训红色宣讲员,老师从宣讲内容、形象礼仪、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让学生自己宣讲红色故事、校史文化等,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争当时代新人。目前学校已有红色宣讲员70余名,而梁武博就是其中一员。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故事背景,确保自己能够流利地把红色故事讲出来。加入宣讲队伍以后,我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一遍遍讲解中也越发感受到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奋进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做红色文化传承人,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梁武博说。
另一边,在高二年级的课堂上,语文老师谢盼以“品长征史诗 续红色血脉”为主题,通过诵读词作、研讨赏析、情境创设等形式,带领同学们学习诗词《十六字令·三首》,让大家深入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历史,感受热情、执著、坚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堂课主要以学生诵读发言、互动讨论和情景演绎为主,我进行适当点评解说和强调要点,期间还穿插了《突破乌江天险》相关影视资料和图文介绍,课程内容丰富,氛围轻松愉快。”谢盼告诉记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红色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遵义红色文化。
记者了解到,遵义市第一中学充分挖掘和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猜红歌、情景短剧、诗朗诵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打造红色精品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让“老故事”呈现“新面貌”。这样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得益于在备课环节,语文、政治、历史和英语四个教研组的老师们发挥专业优势互补,利用红色读本探讨新颖的叙事视角,让“红色课堂”更加“有滋有味”。
此外,学校还大力营造红色文化环境氛围,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举办专题图片展览,开办“红色之声”广播站、打造红色文化展厅、悬挂红色格言警句等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间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的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纪律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师生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
“为了凸显红色文化教育特色,我们还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举办红色作品评选等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增强大家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红色精神、红色传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师生血脉。”遵义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雷华丽说。
遵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红色基因融入城市文化根脉,这也成为了遵义市第一中学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智慧。近年来,学校建立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从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打造“红色铸魂”特色人文校园,让红色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
“红色是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如今‘红色文化’已成为学校厚重的历史传承,在这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的熏陶下,我们将继续引领全校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前进。”遵义市第一中学德育副校长熊进介绍道。
来源:红花岗区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2016 遵义市第一中学 ,Inc ALL Right Reserved 黔ICP备16008199号-1、黔ICP备16008199号-2、黔ICP备16008199号-3